信用动态 > | 省内动态 > |
宁波:以环境信用为牵引 打造预防式监管体系 |
|||
|
|||
近年来,宁波市以统筹生态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牵引,集成先导式服务、数字化预警、非接触监管等改革举措,在全国首创了以环境信用为基础的“预防为主、服务为先、数智为基”的生态环境预防式执法监管服务体系,致力打造“生态+信用”双优环境,有力推动企业由被动监管向主动守法转变,树立企业诚信经营“底线”和敬畏法律“高压线”,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城市信用监测工作贡献绿色力量。 预早预先“防” 变“事后处置”为“事前预防” 一是打造批前信用合规预告模式。制定建设项目环保批前信用合规告知清单,出台绿色石化、智能小家电等重点特色行业合规指引,围绕环评审批、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风险点,从源头预防企业触及环保法律红线。二是打造提前数智信用预警模式。打造正面清单管理系统环保e企管应用场景,为企业赋予红、黄、绿三色码,对红码企业严格监管,“双随机、一公开”检查项目全覆盖,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专项检查;对黄码企业重点关注,涉及变码项目全面检查,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专项检查;对绿码企业无事不扰,企业赋码情况作为纳入或移出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正面清单重要依据。三是打造靠前环境信用预诊模式。公开遴选形成由115名专家组成的助企服企专家库,对疑难复杂问题实行线上预诊指导整改。比如,去年通过自动监控发现海曙某垃圾焚烧电厂污染物排放处于临界状态,经专家比对垃圾投料与污染物排放的关系,指导企业改进工艺参数,在不增加治污成本的情况下达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分级分类“管” 变“粗放执法”为“精细执法” 一是创新环境信用评价机制。将参评单位的环境信用分为五个等级,分别赋予绿、蓝、黄、红、黑五色;分级分类监管推动企业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实现绿色发展方面的“风向标”和“指挥棒”作用。二是推行审慎包容执法机制。率先建立轻微环境违法行为从轻减轻、免于处罚清单并在全省系统推广,依法对违法情节轻微且主动整改的企业采取包容审慎举措,2023年以来累计实施免于处罚、从轻处罚案件103起,让轻微违法企业有执法“触感”。三是探索远程智慧监测机制。争创国家级非现场监管试点城市,建设1.3万余个污染源自动监控、用电工况监控等在线监控点位,并对石化化工企业开展全流程污染识别,搭建VOCs全过程数字管控平台,对环保合规企业实施线上全过程监管,以非接触检查让优质合规企业监管“无感”。 创新创效“激” 变“负面约束”为“正向激励” 一是首创“绿色保险”制度,让企业轻装上阵。在全国首推“保险+服务+补偿”的“绿色保险”制度,激励优质环境信用企业通过购买保险服务,引入社会第三方力量开展定期环境体检,既精准全面发现问题,又科学指导问题整改,截至目前投保企业达2000多家,保额超28亿。二是迭代“绿色信用”制度,为企业赋能添力。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碳资信评价体系评价试点建设,推动碳资信与普惠金融融合应用,让环保企业以最优质的碳资信享有最优惠的绿色信贷;积极拓展排污权抵质押贷款、碳配额质押等绿色金融产品渠道,2023年以来排污权抵质押贷款规模达4.6亿。三是深化“绿色供给”制度,助企业高质发展。优先保障环保信用合规企业建设项目环境要素指标需求,按企业及项目需求加密要素指标网上竞价交易频次,做到应保尽保。 在预防式执法监管服务体系的助力下,将企业环境信用分级评价结果作为企业生态环境领域评先评优或环保专项资金项目支持的重要依据,形成激励机制,让环保守信企业得“甜头”、享受信用红利,发挥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助推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发生量从2019年的1252起降至2023年的560起,树立企业诚信经营“底线”,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信用动态 > | 省内动态 > |
宁波:以环境信用为牵引 打造预防式监管体系 |
|||
|
|||
近年来,宁波市以统筹生态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牵引,集成先导式服务、数字化预警、非接触监管等改革举措,在全国首创了以环境信用为基础的“预防为主、服务为先、数智为基”的生态环境预防式执法监管服务体系,致力打造“生态+信用”双优环境,有力推动企业由被动监管向主动守法转变,树立企业诚信经营“底线”和敬畏法律“高压线”,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城市信用监测工作贡献绿色力量。 预早预先“防” 变“事后处置”为“事前预防” 一是打造批前信用合规预告模式。制定建设项目环保批前信用合规告知清单,出台绿色石化、智能小家电等重点特色行业合规指引,围绕环评审批、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风险点,从源头预防企业触及环保法律红线。二是打造提前数智信用预警模式。打造正面清单管理系统环保e企管应用场景,为企业赋予红、黄、绿三色码,对红码企业严格监管,“双随机、一公开”检查项目全覆盖,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专项检查;对黄码企业重点关注,涉及变码项目全面检查,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专项检查;对绿码企业无事不扰,企业赋码情况作为纳入或移出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正面清单重要依据。三是打造靠前环境信用预诊模式。公开遴选形成由115名专家组成的助企服企专家库,对疑难复杂问题实行线上预诊指导整改。比如,去年通过自动监控发现海曙某垃圾焚烧电厂污染物排放处于临界状态,经专家比对垃圾投料与污染物排放的关系,指导企业改进工艺参数,在不增加治污成本的情况下达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分级分类“管” 变“粗放执法”为“精细执法” 一是创新环境信用评价机制。将参评单位的环境信用分为五个等级,分别赋予绿、蓝、黄、红、黑五色;分级分类监管推动企业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实现绿色发展方面的“风向标”和“指挥棒”作用。二是推行审慎包容执法机制。率先建立轻微环境违法行为从轻减轻、免于处罚清单并在全省系统推广,依法对违法情节轻微且主动整改的企业采取包容审慎举措,2023年以来累计实施免于处罚、从轻处罚案件103起,让轻微违法企业有执法“触感”。三是探索远程智慧监测机制。争创国家级非现场监管试点城市,建设1.3万余个污染源自动监控、用电工况监控等在线监控点位,并对石化化工企业开展全流程污染识别,搭建VOCs全过程数字管控平台,对环保合规企业实施线上全过程监管,以非接触检查让优质合规企业监管“无感”。 创新创效“激” 变“负面约束”为“正向激励” 一是首创“绿色保险”制度,让企业轻装上阵。在全国首推“保险+服务+补偿”的“绿色保险”制度,激励优质环境信用企业通过购买保险服务,引入社会第三方力量开展定期环境体检,既精准全面发现问题,又科学指导问题整改,截至目前投保企业达2000多家,保额超28亿。二是迭代“绿色信用”制度,为企业赋能添力。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碳资信评价体系评价试点建设,推动碳资信与普惠金融融合应用,让环保企业以最优质的碳资信享有最优惠的绿色信贷;积极拓展排污权抵质押贷款、碳配额质押等绿色金融产品渠道,2023年以来排污权抵质押贷款规模达4.6亿。三是深化“绿色供给”制度,助企业高质发展。优先保障环保信用合规企业建设项目环境要素指标需求,按企业及项目需求加密要素指标网上竞价交易频次,做到应保尽保。 在预防式执法监管服务体系的助力下,将企业环境信用分级评价结果作为企业生态环境领域评先评优或环保专项资金项目支持的重要依据,形成激励机制,让环保守信企业得“甜头”、享受信用红利,发挥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助推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发生量从2019年的1252起降至2023年的560起,树立企业诚信经营“底线”,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